找到相关内容1951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永觉元贤禅师《呓言》

    别传之旨,凡为僧者,案头不宜少此书,此何异唤钟作瓮乎!昔人借禅语以益道学,今人反借儒语以当宗乘,大道不明,群盲相惑,吾不知冥冥之何时旦也。  宗门语如盘中珠,宛转横钭,冲突无常,未可琢磨,岂容注释?近...

    永觉元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5567353.html
  • 永明延寿“禅净双修”之探讨

    永明延寿“禅净双修”之探讨   -以《万善同归集》为主   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大学院 - 洪樱娟 ( 释玮定 )   前言   中国佛教的褝宗与净土教 成立后即见各自的发展。褝宗自达磨传法以来,即以祖祖相传,以心传心、不立文字、教外别传为宗旨。而念佛本系为褝观行的一支,如庐山慧远(三三四―四一六)的念佛,即于阿弥陀佛像前作专思寂想的念佛三昧而能于定中见佛。北魏时昙鸾(四七六―五四二)依“清净本愿”...

    洪樱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5767355.html
  • 永明延寿禅师传

    以存所知,禅即是教。”  到了明代,云栖株宏禅师更指出:“其参禅者,借口教外别传,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,离教而悟是邪解也。饶汝参而得悟,必须以教印证:不与教合,悉邪也。’这是从借教悟宗的立场来说。紫柏...

    周勋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00167358.html
  • 求那跋陀罗对中国禅宗的贡献

    教外别传、不立文字的宗风,就是根据《楞伽经》“依义不依文”的圣教而建立的。六祖说:“本性自有般若之智,自用智慧常观照,故不假文字”(《坛经·般若品》)。象山虽不如禅师们那样的胆识,破除偶像,敢于...

    田光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13667460.html
  • 僧传里的善女人 ──以释宝唱《比丘尼传》为中心

    别传研究》,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博士论文,2003。  侯旭东《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──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,1996。  曾美云《六朝女教问题研究--以才性、南北、...

    谢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2567630.html
  • 僧侣在中国书法艺术上的贡献

    岑公德政碑》,张景毓撰,释翘徽正书。』  释惠融——唐代高僧。俗姓钱,长沙人,释怀素之伯祖。唐陆羽《怀素别传》云:「释惠融学欧阳汹书,世莫能辨,乡中呼为大钱师小钱。”  释鉴真——(六八八——七六三年...

    田光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3467640.html
  • 试论传统文化中的禅精神

    。所以通常所说“教外别传”的“拈花宗旨”正是指此。而“禅让”两字,在此则专指法脉相通的祖师傅承。  道,是中国的特产。一部《道德径》,自始至终都是得道者的经验之谈,书中仅就一个“道”字,先后出现了...

    沈诗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1367832.html
  • 试论中国近代唯识学思潮的源流

    因此,禅修不可脱离经论,应相互促进。他说:   参禅者藉口教外别传,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,离教而悟是邪解也。饶汝参而得悟,必须以教印证,不与教合悉邪也。是故学儒者必以六经、四子为权衡,学佛者必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3567851.html
  • 宋僧慈觉宗赜新考

    莲宗宝鉴》、《缁门警训》、《敕修百丈清规》、《补续高僧传》、《续传灯录》目录和内容、《五灯严统》目录和正文、《往生集》、《佛祖纲目》、《禅灯世谱》、《教外别传》、《禅宗正脉》等书和《长芦慈觉赜禅师廛中...

    侯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3468074.html
  • 隋唐佛教史及汉传佛教大乘八宗

    教外别传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著称,此思想乃根源于佛陀在灵鹫山拈花示众,迦叶破颜微笑的典故,成就了“以心传心”的美谈□,此后历代祖师“以心传心”次第传承。  南朝时,菩提达摩携付法衣钵东来,被奉为中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13668248.html